7月27日-8月7日,生命科学学院“寻红色足迹,访千年弋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芜湖市南陵弋江探寻红色古镇发展之路。
寻访弋江竹编 感受非遗传承
7月27日至7月31日,团队成员在当地村委会的带领下,踏上了寻找竹编非遗传承老人的旅程。
来到排湾村,进入邱爷爷的家中,团队成员就看到各色各样的竹编物品。邱爷爷和大家说,做篾匠的基本功非常重要,总的来说包括砍、锯、切、剖、拉、削、磨、编。篾匠的手艺基础就是剖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剖成各种各样的篾条,一片篾还要一分为几,用篾刀切除外表皮的青色,留下黄色的篾条。篾条要先从一端开始剖起,剖好几寸之后,便用嘴巴轻轻地咬住篾片的两边,再顺势把篾片撕开,篾片剖完后,还要用专门的工具磨篾,一是要磨边让篾片粗细均匀,二是要正反面打磨让篾片光滑无比。就这样,邱爷爷开始站着刮篾,好几米的细长篾条在爷爷的手里变的轻盈无比,竹条一挥一放,仿佛在爷爷的手里翩翩起舞。拉完篾条,爷爷就要忙着编织各种篾器了。“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每一根竹条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这的小镇独有的记忆。
南陵自古就盛产竹子全村15个村民组上千余人从事竹篮手艺,产品远销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目前排湾从事竹篮编织的户数有近100户,其中以孙村、马村等村民组的细篾对篮、团形礼篮尤为出名,样式美观、经久耐用。现已被列为南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翘摇之乡 体悟特色发展
8月3日至8月5日,实践团成员来到弋江镇紫云英工程项目区进行实地调研紫云英特色产业发展。
紫云英是弋江的特色,别名翘摇,俗称红花草,具有作为青贮饲料,有机肥源的功效。南陵紫云英种植历史悠久,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弋江籽”更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等一系列称号,畅销东南沿海,并出口日韩等地。南陵县以发展“紫云英+”产业为着力点,全力推进紫云英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南陵紫云英“弋江籽”和“南陵大米”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快发展“紫云英+蜂蜜”“紫云英+蔬菜”“紫云英+药物”等产品深加工,更好地发挥紫云英产业经济、生态、社会等综合效益。
据了解弋江镇紫云英种植面积高达20万公顷,近年来,安徽省南陵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紫云英“一标一品一产业”,做深产业、做强品牌、做大实力,促进产业高效发展、融合发展,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镇飞速发展,正一步步走向乡村振兴的道路。
看着琳琅满目的紫云英产品柜台,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紫云英之旅,我们看到了浩如烟海的有关紫云英的特色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勤奋劳动,科学绿色发展,紫云英弋江籽作为弋江镇特色项目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影响着弋江居民的生活,一朵朵纤细羸弱的紫色花卉推动着弋江迎来乡村振兴的春天。让我们期待着紫云英花开满“弋”的日子。”
探访小镇印记 领会时代变迁
8月7日,穿过青弋江老街,走过青石板路,团队来到了青弋江书院。青弋江书院原为“南陵县王家大屋”,始建于公元1911年左右。“王家大屋”由两间大屋组成,为徽派建筑,上下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包括客厅、卧室、厢房等部分,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2021年,弋江镇政府着手对“王家大屋”进行修缮,修缮后的王家大屋恢复其自然质朴,清新典雅的风格,给千年古镇增添一处靓丽的风景。2022年,南陵县文旅体局协同弋江镇对古建进行改造,将其一楼配置了图书和标准化阅读设备,二楼设置了弋江历史文化等展陈,全方位打造成高品质的城市书房,充分发挥文化惠民的效能。
徜徉在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之中,完整的徽派建筑格局、繁复精美的雕花工艺以及满墙的书架交相辉映,一砖一柱似乎都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走进书房的读者仿佛走进了一个博物馆中的图书馆。馆内设有十多台高科技阅读设备和自助借还系统,数据与全市城市书房、城市书吧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全市城市书房图书借阅统借统还,让读者充分享受高科技阅读体验。
随后团队成员还和居委会成员进行了座谈,了解弋江现在发展的情况,会后一同参观了当地的文明实践所,墙上摆放着弋江举办的各式各样文化节日的活动图片表现了新时代弋江镇人民的美好生活。
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刘家慧表示:“此次探寻弋江老街,让我们亲切的感受到了历史赋予小镇的深厚底蕴,真切了解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了祖国乡村发展的快速与美好。同时也意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中,运用我们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建设更多乡村。”
(撰稿:崔志鹏 张业宏 摄影:李然然 刘云琪 审核:张辉)
上一条:【三下乡】生命科学学院青马班“忆红色故事 做红色传人”党史学习宣讲团赴合肥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条:生命科学学院举办暑期留校生考研慰问推进会
【关闭】